藉由文旦評比打出知名度
當初他會參加評比是因為農會通知,有意願的人都能夠報名參與,評比的過程中一個人要提供三十箱,總共三百斤的文旦,如果有得名的話第二天開始就會有買主聯絡訂購,而他總是在評比中脫穎而出,成為全花蓮縣的第一名。他說:「我們品質一定要顧好,一次不好吃的話人家下次就不要你的了。」每年柚子開始販售時,他的孩子們都會幫他把資訊發到網路上,除了老客戶會一直回購外,每年新客戶的數量也都穩定的增加中,基本上最低都賣三十元,如果賣到西部的話則是四十到四十五元不等,一箱十斤,不包含運費。
充足的本錢才能維持好品質
一個果農平均有一公頃半的果園,產量大約在五、六萬斤左右,如此大的面積需要投資大量的本錢才能提升文旦的品質。他舉例,如果別人噴四次農藥,自己只有噴兩次的話,就會有很大的差別;如果別人用了十包的肥料,自己只了用四包,那麼差距就會更大。他說人原本要吃兩碗飯,如果只吃半碗就不會飽,是一樣的道理。
做農帶來了更多的彈性時間
他說出社會的好處是每天都有工錢領,但一天一定要做滿八小時才能下班,相較之下做農幾乎沒有工錢,但如果做的好,一次的收入也會相當可觀。如果以一斤四十元來算,平均半年還一年,他的日薪也有兩千到三千元。但他也笑說這樣每天都沒有工錢就像是白做,所以也不要讓自己做得那麼累,平時有空再去果園裡走走就可以了。他習慣早上一起床就到園裡工作到七、八點再回來吃早餐,之後就直接休息,下午三點再去園裡做到五點,一天只要花上三小時就足夠了。
一手包辦文旦園的大小事
林金財的農園都沒有請過人幫忙,所有事情全都是自己處理,他擔心別人的做法與他不同,由自己照顧會比較安心,但一定要下足功夫。
提到文旦的種植,他說文旦樹種到第三
年左右就會生成果實,但必須全部採掉,到了第四年開始再把果實留下,因為如果將第一次生成的果實留下,之後文旦的體型就會被限制,再也無法長大。他的文旦樹每棵平均都有四十年的樹齡,一棵樹能的產量起碼有五百到六百斤,採收的時間都集中在八、九月左右,正逢颱風形成的季節,所以能否採收主要還是看天氣。文旦的甜度標準最低要達到十一度,他預估今年(2015)的甜度最高能達到十三度,另一方面是除了甜度外,果肉含的水分也要充足,這樣就會非常好賣。
利用空閒時間進行編織
他說自己沒辦法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整天玩樂,所以除了照顧果園外,其餘的時間都會做編織,甚至會去教導其他人相關的編織技巧,長年下來已成了習慣。他也提到製作的時候動作沒辦法快,要非常細心的做好每個細節,不過材料可不便宜,一小把的藤條要價兩百多元,所以他有時為了省下費用,會親自去山上收集材料。
對年輕人的建議和自我要求
林金財說,如果要達到農村再生的目標,建議家裡有財產(土地)的年輕人可以回到部落幫忙照顧農園,現在做農的人年紀較長,幾乎沒有年輕人在做,年紀最輕的也都五、六十歲了。他常跟年輕人提議退休後可以回來做農,但他們大多都說自己還年輕,過幾年再看看,所以也沒辦法逼他們。
他說種植柚子雖然帶給他穩定的收入,但不會無止盡的想要賺更多的金錢,只要生活夠用就滿足了。另外,他也提到鶴岡社區的文旦班每年都有持續的加強,力求進步,如果說去年的品質沒有很好,就必須要有個想法說:好,明年看我的!(笑),就像是每次考試都第十名,會有種不服氣的心理,會想盡辦法繼續往上進步是一樣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