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開始學習如何利用時間
陳文良從小就開始做農,畢業於台東農校(現台東專科),當時學校有提供公費就讀且只需繳交學雜費的機會,在經濟吃緊的情況下,這無疑是他的第一首選,也是部落裡第一個入讀的人。當時行政機關缺乏山地行政的人才,只要年滿十六歲就能夠報考,考上後可以慢三年再去報到,陳文良在高二那年考上了公務員,高中畢業後在農會工作了八年的時間,常會利用假日的時間種茶、插秧和種花生。
鶴岡產業的轉型
早期鶴岡的居民們都是以種植紅茶維生,但有好一段時間價格都沒有調整。六十年代左右,開始有平地人種植文旦,賣出的價錢相當好,一斤的量雖少卻能夠賣到五十元,口耳相傳之下,越來越多人除了顧茶園外也開始兼種文旦,隨著文旦園的擴大,茶樹也逐漸地廢除了,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,比較慢開始種的樹齡有三十多年,新種的樹齡最少也有十多年。鶴岡社區從種植紅茶轉為文旦後為部落帶來了巨變,部落的居民們收入開始變得穩定,當時的年輕人多數都出去做木工,年紀較大的長者們能夠利用時間慢慢的栽種文旦,當果園需要噴藥時,由於工作比較租重,孩子及年輕人就能夠順道幫忙。
產銷班的成立與運作
早期瑞穗鄉是最早成立產銷班的地區,當時的第一班成員幾乎都是平地人,所以開始致力於第二班的運作。早期的二班有六十三名班員,過程中有另外工作且無法適當地管理好文旦的人就會被剔除,由於要維持好文旦的品質,以及減少栽培管理技術的落差,一年三次沒有到場參加班會的人也會同樣被剔除。目前剩下四十一名班員共有三十八公頃的土地,平均產量將近一百五十萬台斤,如果以一斤十五塊換算,一年的產值約兩千兩百多萬,每個家庭的生活品質比起先前都有顯著的上升。
技術傳承和時間分配的重要性
陳文良說:「以前種柚子是兼差的,現在是專業的,但也差不多要退出了(笑)」他認為種植文旦的技術要傳給孩子,當哪天老人家離世後才不會發生無法接手的情況。
對於邊顧果園還要身兼頭目職責的陳文良被問到,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下還有家庭要顧,是否會忙不過來的問題,他回答:「是時間調度的問題,要會支配自己的時間,所以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。」展現出他的穩重和自信。